今年高考文综试题与去年的相比,总体过渡平稳,呈现如下特点:
一、文综试题一如既往地表现了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问题或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如选择题中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模式”问题,“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问题,“中俄、中非关系”问题,“党内监督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等,主观题中的“沙尘暴”问题,“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乃至冷战结束后的经济全球化”问题,“海洋产业”问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等等。可以这样说,今年的文综试题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社会热点问题,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
二、文综试题强调考查学生对历史、政治、地理等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单一学科内知识之间的联系,适度显现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
选择题基本上是按地理、历史、政治顺序分题组考查,各自独立,自成体系,但有几处例外,如全国卷Ⅰ第24题“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一组题中, 对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提问既可以称之为政治题,也可以称之为历史题,甚至还可以称之为语文题,这就体现了一种通识教育的理念。第38题“蓝色国土”海洋产业题组的第3问介于政史之间,亦政亦史,难分彼此。第39题是一道政、史、地三学科综合题,题内按史地政顺序,就事实、地缘、意识三要素发问,构成一道全方位、立体式的东北问题,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三、文综试题既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突出对能力的考查,图文并茂,古今一体,中外交融,信息量丰富,考查层次分明。
地理选择题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重视读图工夫;历史选择题绝大多数属基础题,强调对课本具体史实的正确记忆和理解;政治选择题则显示出了勃勃生气,更多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
四、文综试题的结构和显现形式较之以往有了明显变化。
全国卷Ⅰ试题题量由以往41道减为39道,赋分也发生变化,最后一道三个学科综合题即39题赋分为60分,分值之大出乎人们的意料。题目量减少符合考生心理需求和实际状况,给考生留下较多思考余地,但单题赋分过大也容易导致考生因非智力的因素而失分,偶然性失分概率加大,可能导致部分考生不能真实反映自己的学习实力。第27、38题在提问设计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材一问,问随材出,指问明晰,减少障碍,有利于考生答题。
历史学科试题的评析
今年的历史试题,平稳、朴实而又不失创新和灵动。其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重视对历史课本中重要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
学历史不能离开识记和再现。学历史不能仅仅留下几个空洞的结论,而应是史论的结合,论从史出,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历史选择题选材精细而具体,如“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玉米和甘薯”、《齐民要术》、“诗史”杜甫、沙俄侵华不平等条约、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中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等等,都是课本里记载的具体内容,不偏、不怪、不冷,具体、实在、重要,既属于基础知识,又属于主干知识、重要知识。此种命题指导思想,有助于加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步步登高。
二、重视大历史专题的考查,显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历史作为社会科学,它必须关注当前社会和人类的重大现实问题,今年的历史试题较好地承载了这一社会职能。如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中俄关系、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一五”计划与东北地区的发展,应该说,都是中学历史知识范畴内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人们热议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都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充满时代气息。
三、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数典不忘祖,年年文综历史试题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今年更是浓墨重彩。全国卷Ⅰ的12道历史选择题(12~24题)中有5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这体现了命题者的一种民族文化情结,也符合当前中央强调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出发点。
四、一如既往地保留了2003年文综历史试题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的特点。
2003年的“长城题”以《汉书》、《明史》的生动记述与四幅魏晋墓砖壁画巧妙结合构题,形成一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至今仍为人称道。今年的全国卷Ⅰ的第18题示以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书影,考查考生从中获取准确历史信息的能力,第19题则示以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亦考查考生从该“印记”中获取准确历史信息的能力,第37题更以不同历史时期西方人了解的三幅世界范围示意图,考查考生对“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历史进程的了解。这三道题营造了一种研究性学习氛围,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受到师生普遍欢迎,此种题目在全国卷Ⅱ似乎没有表现或表现不够,应看作是一种遗憾。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变能力,从新材料、新情景中获取信息并加以提炼、概括、去伪存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剖析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给参加2005高考的同学如下启示:
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读书要动脑,记忆要到位,理解要加强,在“懂”字上下功夫,切忌似懂非懂。
二、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生活,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文精神。
三、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精神,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历史学习中,则要培养四个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即: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对历史问题进行阐述、分析的能力。
四、要适当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关注国家、世界大事,让各种知识相互交融、碰撞、重组,从而得出新的认识和结论,并敢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观点,回答问题。
政治学科试题的评析
一、反映社会热点,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是政治试题最本质的特征。
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的政治试题,所用情景材料贴近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反映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新方针、政策和措施。如修改宪法,移动通讯的快速发展,防治禽流感,农民增收问题,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问题,都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关系到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和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赋分高达52分,占政治总分的50%以上,赋分的多少与问题本身的重要性成正比。
政治试题要突出政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这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决定的。不论是政治学科的教学还是高考备考,都要关心社会热点问题,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社会热点问题,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二、考查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的本质要求。
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与前两年相比较,具有两个突出的变化:
第一,试题更灵活且不偏不怪,难度适中,主要考查运用知识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和综合论述能力,没有出现死记硬背的纯记忆题。如全国卷Ⅱ第24、25题,考查我国修改后的宪法中关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一具体内容的意义和精神实质的理解。
同样,全国卷Ⅱ第25~30题考查对移动电话的巨大需求带动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的关系、对移动电话的作用的辩证认识、对电信行业改革的认识等。第31、32题,考查关于国务院防治禽流感所体现的国家职能,认识禽流感的发生所体现的人们尊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关系。第33、34题,《养柑蚁》中关于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以及出售蚂蚁所体现的商品经济的道理。第35题,考查对我国行政机关这一概念的外延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第二卷中的两道大题,更是强调运用知识,综合分析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答案和前两年相比较,更注重对知识的综合和迁移,没有照搬教材要点的死答案。
第二,更加强调学科内的综合。前几年,在选择题中,地理、历史试题与政治试题串在一起,而今年没有跨学科的试题。全国卷Ⅱ非选题中,只有最后一道大题(第39题,60分)属于跨学科的综合题,但从引用的材料和提问来看,仍然是单学科独立设题。
从政治学科内的综合来看,命题坚持以热点问题为立意中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政治学科内的相关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共选取了七个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试题的情景材料,设置了17个提问,除第35题是个单题外,其它的16个试题都属于综合题。
这两个变化表明,高考更注重考查能力,特别是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和备考复习中,要把着力点放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要准确理解每一个概念和观点,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且能够联系客观实际,理解概念和观点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把握概念和观点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知识的迁移,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重组,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思维方法的考查
如何根据材料和提问,选择恰当的知识回答问题,对考生来讲,不是知识问题,而是个思维方法问题。全国卷Ⅱ第38题对思维方法的考查表现得特别突出。
38.(32分)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又称“一号文件”)正式公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材料一
材料二
*系2002年数据
(1)联系“一号文件”,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11分)
(2)运用国家经济职能的知识说明中央公布“一号文件”的必要性。(10分)
(3)试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一号文件”将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决策依据。(11分)
试题的第(1)问,考查对两个表格的分析、阐释和综合评价能力。绝大部分考生能够根据材料,得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结论。但相当多的考生对材料中反映的两个问题(种粮农民的收入与农民收入的比较;农民收入来自农业的减少)没有看出来,造成答案要点不全而失分。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在思维方法上没有恰当地进行分析与综合,不能够根据材料提供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综合评价。
第(2)问考查考生正确阐释国家的经济职能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答案要求比较全面和具体,大部分考生不能够对这一职能展开具体而准确的阐释。主要原因是知识不到位,加之思维方法不正确。
第(3)问主要考查运用原理进行逻辑论证的方法和能力。按照正常的逻辑方法,首先应该答出主要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原理或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第二步是要明确指出三农问题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第三步回答解决农民增收(主要矛盾)的作用和意义。
从考生答题的情况看,绝大部分考生的答案看不出这一思维过程。有的考生直接回答农民增收的作用,根本没有哲学原理;有的考生答了哲学原理,但推理过程不清楚。
由此可见,在政治科的教学和复习中,要把着力点放在培养思维方法上。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照本宣科教出来的,而是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反复思考、探寻本质,潜移默化熏陶出来的。